普普藝術

2013110907:32

普普藝術

2008/06/19

 

 

普普藝術

http://my.so-net.net.tw/pitaya/art14_1.htm

定義

        一般認為是後現代主義的第一個藝術思潮是普普藝術(POP Art)。它初萌發於二十世紀50年代的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普普為Popular 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普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一批青年藝術家在社團討論會上提出的。

普普藝術的觀念

        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商業文明的衝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漫畫做拼貼的組合,故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但沒有早期達達主義那種諷刺性、破壞性和漫無秩序的風格,反而以超然的態度歌頌那些被人棄之不顧或已經被人處理過的東西(甚至是複製中的複製)。

        吸取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粹,拓展藝術表現手法。但反對抽象形象,而又重回到具象風格,且畫工極為細膩與明確。
        美國普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

代表藝術家

     漢彌爾敦(Richard Hamilton,1922~),英國人,杜象學生,製作第一幅普普作品《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成如此的不同,如此的魅力》(1956)。

        沃霍(Andy Warhol,1930~87),美國最具代表性普普畫家,重複日常生活常見的影像,著名作品《瑪麗蓮夢露》(1967,美國科羅拉多州個人藏)、《綠色可口可樂瓶》(1962,美國惠特尼博物館)。

        瓊斯(Jasper Johns,1930~),將形象作平面畫處理,代表作《美國國旗》(1954-55,紐約現代美術館)。

        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97),複製當代流行文化,將連環漫畫照抄放大,例如《在車內》(1963,172×203.5cm)、《立體派大師的靜物與紙牌》(1974,私人藏)。

        西格爾(George Segal,1924~2000),用真人翻模的雕塑,例如《聽音樂》(1970)、《電影海報》(1967)、《戲院》(1963,混合媒材,個人藏)。


[回上]  [定義]  [觀念]  [代表藝術家] [後現代藝術概念]  [普普支派]  [歐普藝術]  [紐約畫派]

 

  <吟先>

 

藝術再造'工藝重生

傳承永續'創造生命

藝術饗宴'你我實現

夢想生涯'無限希望

彝族舞曲 (古箏重奏)

 

木匠兄妹-Yesterday Once More 3分58秒

http://vlog.xuite.net/vlog/guest/basic.php?media_id=cm1jeDVjLTEwMzM5MjIuZmx2

木匠兄妹-Yesterday Once More 3分58秒 木匠兄妹-Yesterday Once More 3分58秒

 
影片概述
 
影片概述
 
 
彝族舞曲 (古箏重奏)
 
 
中西的藝術殿堂
 
我真的很喜歡
 
 
<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