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先傳統藝術欣賞~紫砂陶塑的藝術風格

2013110816:10

~吟先傳統藝術欣賞~紫砂陶塑的藝術風格

傳統藝術
2008/07/31

   

紫砂陶塑的藝術風格

 

宜興紫砂工藝陶,被譽為我國優秀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紫砂正是利用其特殊的陶質原料, 和幾代藝人的長期探索、實踐,以及悉心設計、精湛的施藝、樸實的裝飾,日長月久,形成了嫺熟的高超技藝,孕育了渾厚雄重、典雅大方的藝術語言。

 紫砂陶塑,是紫砂工藝中的另一種藝術形式,它是與製壺技藝相互影響逐步形成的,富有地區風格的工藝陶。充分表達了藝人們用特殊的紫砂材質,求得東方古典雕塑的民族情趣,去再現文學、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人類在與自然搏鬥的過程中,爭取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觀念可以說是人類的基本觀念,生命崇拜的重要內容,也是整個人類文化藝術永恒的主題。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形象就是最好的例証。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從圖騰宗教信仰而延伸至喜慶、吉祥、平安、多子、發財、意念的美好憧憬。

 變形、抽象紫砂陶塑,以新的審美意識和形式美感相繼出現,它是探索時間、空間的藝術。以現代藝術觀念為理論依據,表現事物內涵的本質,強調作者的自我意念,為求得形式的美感,有意破壞視覺的”真實”,它更注重事物內在感情的真實性。根據造型法則,重新組合、產生新的視覺美感,突破了直觀式的感知,利用人們認識對象初期的具有朦朧思維的這一特徵,巧妙地把作者、觀者、作品三者緊緊聯系在一起,憑觀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現代社會是多樣化、多元化的。各種流派、觀念共存一個時代。任何寫實、寫意、具象、抽象的風格,生長在藝術的百花園中鬥葩爭艷。

1、紫砂陶塑的歷史及其成就

 從里墅羊角山古窯址出土的紫砂原始砂器形中,可以看到的”龍頭形壺嘴”雖粗糙形簡,但足以說明,先輩們已經能巧妙地利用紫砂材質捏塑物象,為砂器陶塑開創了先河。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都要經過雛型--演進--提高--發展這一必然歷史規律,供春壺的出現,說明捏塑技術及藝術形式正吻合這一規律的實例。從供春壺的製作,不難看出,它是一次大的飛躍,是紫砂史上日趨成熟的里程碑。供春,不但能捏塑銀杏樹癭的形,並且已注重了質感的表現,掌握了樹癭的紋理規律,成功地樹起了紫砂器的光輝藝術形象,贏得了世人的矚目,也可以說,這是紫砂器與陶塑相互貫通、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藝術特色。事實上,由於捏塑的不斷成熟,衍生了砂壺中富有生機勃勃的”花果壺類”的作品。

 供春壺之后,又相繼出現了壺身上用凹凸起伏的浮雕形式作裝飾,主要紋飾以花卉圖形為主,有單獨紋樣或二方連續紋樣作裝飾帶。使作品達到了樸實典雅、凝重大方的藝術效果。可以看出,利用陶塑形式與器皿的密切結合,使技法提高、完美,尤其可喜的是高浮雕的出現,為圓雕形式陶塑奠了基礎。

 明代,是紫砂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砂壺造型變化多樣,製壺技藝的登峰造極,多變靈活的手法,不拘一格的藝術形式,衝破了師法舊規,呈現出一派生機。

 藝術上的多元化的形成,逐步轉化到個人藝術特色的形成,各流派,各風格由此而越來越突出。

 史籍資料記載,明代徐友泉”適見樹下眠牛將起,尚屈一足”,便當場”注視捏塑”。這一史料的記載說明,先輩們已對事物進行細微觀察,寫生塑造,並且追求作品真實傳神的內心境界。因此,他的作品古拙別緻,落落大方,”仿古提梁義尊壺”借鑒動物形體的特徵,巧妙地變形成茶具,手法可謂別有洞天,精湛之處在於運用雕塑手法與實用器皿相結合的藝術手段開創了新天地。

 繼后,明代歐正春製”鴛鴦水洗”,陳仲美製”仿古義尊”、”仿古獨角獻壺”;陳子畦”南瓜壺”、”盤璃水洗”項經思製”桃杯”;清代陳漢文製”鴛鴦水洗”,楊彭年製”梅干花插”……。從先師的作品中,顯示了嫻熟的造藝,衝出了浮雕裝飾這一局限性,用雕塑形式捏塑成更高境界的藝術珍品。

這裡應特別提及的是,在紫砂陶塑上作出巨大貢獻的清康熙、雍正年間的陳鳴遠,”海外競求鳴遠碟”、”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之高譽。他的藝術功績不僅能”以形傳神”,且能敏感地調配泥色,形象逼真地反映了事物內在本質,真是精美無匹,令人讚嘆!無愧於紫砂藝術大師之楷模,他製作的”束柴三友壺”、”歲寒三友壺”、”茄子水壺”、”枇杷蟬殼芼架”等等都體現了他出眾的才華和脫俗的藝技,他製作的竹水盂更顯其高超的捏塑藝術技巧,運用工整的製作手段,刻畫”芛”的自然生長規律,把芛殼的本質肌理表現得出神入化,以豐富的想象力,大膽無束地運用寫實的手法和堅實的藝術技巧,把”芛”的形十分精確地堆塑出來,更讓人讚嘆的是”芛根”刀切面的質感表達得如此真切動人,給人以一種”竹芛”纖維切斷后的毛糙質感,可謂是不是真而假胜似真,為紫砂雕塑之絕品。

那麼,紫砂人物雕塑始創何人?史料未有詳細記載,但從圖形資料發現,嘉靖十九年(1540年)間,已有無名高手塑造觀音像,之后,時大彬又於萬歷庚申(實際上應是泰昌年間)又虔塑觀音像。這二尊像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紫砂陶塑早期的風格樣式佐證。神態刻劃舒展自然,飽滿慈祥,衣紋流暢,手法細膩,令人讚嘆!不過,從現時的科學概念分析作品,顯得人體結構偏矮衣紋線條機械、衣服下擺飄動太對稱,當然這些仍不能貶低其紫砂陶塑早期的藝術成就。以后,陳仲美借鑑瓷塑技法,塑造了莊嚴慈憫、神采欲生的觀音形象。這些輝煌的藝術史績,給后人以啟迪,為紫砂陶塑人像開拓了新的紀元。

1935年左右,陶藝世家出身的范鼎甫,他製作的陶塑”老鷹”,參加了在美國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並榮獲金獎,這是我國紫砂陶塑史上首次國際獎牌,為弘揚紫砂文化美定了基礎,為我國民族文化藝術作出傑出的貢獻。

2、紫砂陶塑的藝術性

紫砂陶塑不但在茗壺上應用,而且形成了一種獨立的、具有濃郁的民藝術形式而馳名中外。

 紫砂陶塑從題材內容看,大多取材歷史、神話傳說、文人逸士、佛道僧人等,用最典型的雕塑語言、最簡練的藝術形象、高度概括描述一個完整的美麗的故事。

 紫砂陶塑由於其獨特的材質更能體現出人物神態、氣韻,因此,作品嚴格要求挖掘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心靈境界,”神”要達到出神入化,”形”要符合美學範疇邏輯性。晉代畫家顧愷之提出的”形神寫照”的藝術論理,表述了”形與神”的密切關係,沒有神則形就僵;反之,沒有形神就失,形是直觀的,神是奧秘的。例如徐秀棠先生創作的”八怪”,形態動作明朗、人體結構的誇張、神態劇畫的精微、極富於戲劇性的表情,達到了形與神的和諧結合,充滿藝術美的享受。

 紫砂陶塑技法變化也較多,它不但要求製作嚴謹,而且體態勻稱圓潤,樸實無華,並採用光與毛、粗與細的對比手法法,衣紋與體形關係要確切,紋飾採用傳統的雕刻、鋪砂等特點。

 紫砂陶塑要求作者運用製壺成型基礎,手工擋坯,精心修正,有時同樣要用明針加以修光衣紋流暢規整,道具形象逼真,這樣使作品更能體現地區風格和強烈的藝術效果。

3、繼承-揚棄-吸收-交融-創新

 紫砂陶塑,可以說源遠流長,從羊角山出土的捏塑的”龍頭形嘴”陶塑雛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傳統藝術風格。

 傳統是文明歷史的里程碑,是我們民族源流,是我國輝煌歷史的象徵。然而,我們不能孤陋寡聞、固步自封,也不能邯鄲學步,忘了自己的民族意識。既要包容傳統與現代大宏氣概,又要創造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天人合一”的本體境界,促使紫砂陶塑藝術由小空間向更大的空間推進。

 美國著名女藝術家愛迪娜.希博爾認為,”真正的藝術,是指那種能夠把表現主義和抽象主義技巧完美結合在一起的作品”。常州籍畫家劉華明先生陶塑作品,以多維性、律動之美感,給人以音樂般享受,是陶塑變革中的優秀人物,他的作品深受日本、美國等國家收藏家的珍藏。

題材構思 自東漢、北魏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后,適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傳統意識題材。明清之際,由於雙關諧音世俗化,它逐步和中國封建社會時期人們渴求生存和嘉降吉祥的願望結合起來,發展為”吉慶有餘、龍鳳呈祥、恭喜發財........”。隨之延伸至頌揚歷史名臣、勇將等的崇尚人物。我創作的紫砂陶塑”彌勒佛像”時,用誇張手法,強調”圓”的效果。世間最充實的形體莫過於圓,因而把彌勒佛肥胖凸肚有意識壓縮到圓的圈內,然后都以圓的形式連續出現,頭在圓內、大肚在圓內、臂也在圓內,一句話,圓在我心目中是飽滿、充實、完美的象徵。從而把彌勒佛的”笑我將來”美好意願的本質得到充分的揭示。
作品形與神 上面說過,形與神是傳神的主要手段,也是藝術作品的主要宗旨。我在創作陶塑”濟公”時(六六大發雕塑),形體動作明白地告訴觀眾,他神仙般地把骰子撒成全部紅六點,右手招進金錢往自己布袋里裝,這一寓意動作一看即知,其后,著力刻劃其”神”,微笑伸舌、滑稽瘋癲神色的心理內涵,盡量達到形神兼備這一藝術的靈魂。
線在陶塑作品中的作用 一切造型藝術,線的功能作用至關重要!雕塑作品是以三維空間為手段的一種表現形式。形體的扭曲彎仰,都得依賴運用線來支配主體,而衣紋的處理手段,恰恰是使作品升華的階梯。
衣紋處理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人物的結構動態,也影響到人物的精神狀態與形式美感。因此,我在處理衣紋時,運用中國畫中的線描表現力,長短粗細、疏密對比、流暢自然,產生節韻感,並注意衣料的質感,從而達到內容與形式相結合的藝術氣氛。

 我通過一段時間的藝術實踐,領悟了這樣一個藝術哲理:”藝術是主觀的,假如世界上不存在人類,只有自然界萬物,那就不可能有藝術;藝術,只有人的主觀因素通過物表現出來,才成為藝術”。

 紫砂陶塑藝術,無愧於我國民族文化之菁英。當我們初級之時,懷舊徙增傷感;當我們成熟之時,懷古便是生命的豁達。只有發展,才能真正地繼承;只有前進才能及映歷史。(此文已收錄於大型<中國科學技術文庫>(國家級)一書,由科協主席朱光亞、周光召主編。)

 

網路圖文